文 / 李文浩醫師
人工水晶體即便是最基本的,都具備了材質柔軟、一體成型、高生物相容性的特性。
人工水晶體最早發明於 1949 年,英國眼科醫生 Harold Ridley 率先植入全世界第一個人工水晶體。但是這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(PMMA) 的硬塑膠材質 (非摺疊式) 人工水晶體被植入眼內後,容易發生偏離視軸,即所謂的「偏位現象」,往往需要被取出,重新放置,造成病人的苦惱。
1978 年「囊外白內障摘除術」(ECCE) 出現,可放置於水晶體囊袋內的硬式人工水晶體於焉問世。而隨著手術技巧的進步,小切口白內障手術越來越普遍,1982 年更研發出「可摺疊式人工水晶體」,人工水晶體被摺疊成只有原本大小的一半,運用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的微小切口植入後,可摺疊式人工水晶體會慢慢伸展開來,恢復至原先大小。
人工水晶體的材質日新月異
可摺疊式人工水晶體的研發,是眼科醫學很大的一項進展,各種柔軟的材質陸續研發當中。最早被用來製作成可摺疊式人工水晶體的材料為 Silicone,但因其本身容易纖維化,如果手術過程中未進行處理,容易產生一些併發症 ( 如水晶體後囊變厚、偏位等 ),甚至還有因為材質本身引起的發炎、變黃等病理現象。
新材質的人工水晶體在 1994 年時上市,使用非親水性 Acrylic 材質,利用其柔軟、可摺疊的特性,讓人工水晶體容易透過小切口而被注射入眼內,展開後置於固定位置上。重要的是非親水性 Acrylic 人工水晶體沒有 Silicone 人工水晶體的回彈力,可避免因人工水晶體回彈而造成組織的傷害。
研究顯示,非親水性 Acrylic 材質的人工水晶體不但具有可摺疊的特性,且為目前市面上生物相容性最高、二次白內障發生率最低的人工水晶體。
各廠家可摺疊式人工水晶體,經由高科技一體成型 Acrylic 材質設計,具有優越的臨床效果和最低的術後併發症,95%以上的病人具有術後最佳的視力,並可提供穩定且長時間的清晰視力,絕佳的安全性及效能。現在常見的幾種人工水晶體,一如下表所示。
有鑑於以往同時飽受老花眼及白內障困擾的病患,往往在經由治療白內障置入人工水晶體後,因為人工水晶體無法像真正的水晶體一樣有調節作用,因此白內障手術後雖恢復看遠的視力,卻還得戴上老花眼鏡才能看近的東西。
新式多焦點人工水晶體,結合「多焦點」與「非球面」的設計,除了可以治療白內障之外,提供白內障術後患者全方位的視力品質,同時可看近、看遠,一次手術同時解決白內障、近視或遠視,以及老花眼。